◎ 冬春季节容易发生 ◎ 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记性、重症呼吸道传染病 ◎ 主要表现为发热、干咳、呼吸困难 ◎ 尚无特效治疗药物,但可有效对症处理 ◎ 预防的措施是:自觉、自护、自警、自信 ◎ 控制的关键是:早发现、早报告、 早隔离、早治疗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(英文简称SARS),一个曾经令人闻而生畏、无比恐慌的疾病,自从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省出现第一个病例后,在2003年上半年迅速蔓延,肆虐于世界上32个国家,致使8098人患病,774人被夺去了生命。中国内地是SARS疫情最严重的地区,在24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 226个县共有确诊病5327例。在世界范围内,SARS的暴发流行使许多地区成为疫区,经济、政治损失难以计数。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干预措施下,全球统一行动,抗击SARS。 非典的传播: “非典型肺炎”的名称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,与“典型肺炎”相区别。泛指细菌以外的病原体所致的肺炎。由于此次非典型肺炎不同以往,其传染性强,病情发展快,危害大,国家卫生部正式将其命名为“传染性非典型肺炎”。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3月12日发布全球警报,将这次非典型肺炎命名为急性重症呼吸道综合征(英文简称SARS)。那么,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如何传播的呢? 1.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。病人的呼吸和咳嗽将传染性非典病毒排出体外,污染空气和环境,成为非典的重要传染源。 2.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。悬浮在空气中的传染性非典病毒可在通风不畅的空气中存活数小时,一旦吸入了污染的空气就有可能被感染而发病。同时,密切接触也是一种公认的途径。只是密切接触者本身(未发病)能否作为传染源,尚有待于进一步调查。 3.由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,人群普遍缺乏抗体而易感。青壮年感染率最高但死亡率最低,可能由于社会上活动较多,接触病人的机会多,但自身免疫调节能力强有关。儿童感染率最低,可能与流行期间儿童没有在学校聚集有关。老年人死亡率高可能与较差的免疫调节能力有关。患者的潜伏期一般在 4~5天,超级传播现象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得比较突出,医护人员以及其他直接接触病人的人员属于高危人群,例如医生在进行口腔检查、气管插管时非常容易感染,这也是医护人员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。 非典的症状与危害: 1.发热。几乎所有患者的主要表现都是起病急促,并以发热为首发症状,一般在39℃左右。同时患者多伴有畏寒、头痛、肌肉和关节酸痛、全身乏力等症状。 2.咳嗽。患者多为干咳,少痰或有血丝痰。 3.呼吸困难。随着病情的进展,患者会出现胸闷、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,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。 非典的预防 1.注意维护环境卫生。在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、便溺,咳嗽、打喷嚏要捂住口鼻,不随手乱丢废弃物,文明如厕等。 2.注意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。家庭居室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清洁,定期进行空气、地面和常用物品的消毒等。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勤洗手,勤洗澡,多人进食提倡分餐等。 3.远离传染源。尽可能少去医院,避免在人员聚集的地方长时间停留,减少被感染的机会。事实上,SARS的传播能力低于流感、麻疹等传染病。人群的绝大多数免于感染就能有效地控制SARS的流行。
上一篇:其他传染病